三适原则

三是我喜欢的数字之一.

某个时候, 我想是不是有些原则可以指导学习,工作或者生活呢? 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世界

  • 我们如何从复杂的事物之中寻找简单?
  • 我们如何从不确定的事物之中寻找确定?
  • 我们如何从混乱的事物之中寻找秩序?
  • 我们如何从有诱惑,嘈杂的世界之中寻找宁静?

这个原则不必然是根本性, 也不必然是很牛, 我只是想它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带来正确的启发和灵感, 不求是最优的做法,但至少可以避免糟糕的做法, 这样才有可能正确的方式正确的事情

众所周知, 整个欧式几何是建立在五条公理之上的, 这五条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. 基于这五条公理可以衍生出一级命题和定理,二级命题和定理.

人天生喜欢简单的东西,比如产品设计讲究极简主义,人的生活讲究断舍离. 受这些启发, 我总结出了三适原则, 和几个朋友交流了一下这个三适原则, 他们对这个原则大多还是比较认可. 在这里,我不讨论某个具体的问题实际操作步骤和解决的细节内容是什么,因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,需要单独展开.

三适就是

  • 适度(moderate)
  • 适应(adaptation)
  • 适合(fit)

适度


我们常常说”凡事有个度“, “阴阳”, “刚柔并济”, “理论和实践”, “能力和欲望”, “出世和入世”, “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六便士”, “长期和短期”, “宏观和微观”, “定性和定量”, “中庸”,“平衡”, “过犹不及”, “进可攻退可守”,“恰到好处” 差不多就是指这个意思.

为什么适度很有用? 几个例子

  • 一个人如果专注于纯理论研究, 很容易眼高手低,喜欢打嘴炮, 脱离实际,如果一个人只知道盲目和埋头的干, 那么有可能一年下来就是瞎忙,不知道忙啥,而还有一种虚假的充实感和忙碌感. 不以实践为目的的理论就是空中楼阁,没有理论做指导的实践的就是没头的苍蝇. 所以要在理论和实践当中找到一种平衡
  • 一个新人刚刚入职, 肯定是要表现自己的, 加班, 早到, 无论什么事都接下来, 一顿操作猛如虎, 领导很满意. 等过了试用期, 领导发现新人表现比之前差, 有点失望了.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新人在试用期用力过猛, 领导对他期望值很高, 导致后期的表现不如试用期, 领导对他失望要很正常. 换句话说,适度的表现是必要的,过度的表现很难维持很久. 任何事物都要回归平均, 回归它应该有的,本身的常态.
  • 现在的家长普遍比较焦虑, 给小孩打鸡血,学这个学那个. 也许无可厚非,大环境如此. 但对小孩不能用力过度,要适度一点, 否则到了初中,高中就会后继乏力. 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,关键的是要看谁笑到最后。在让小孩学习之余,也要关注小孩的心理,让他们体验美好的童年, 如果童年缺失一些东西, 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影响.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: “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, 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”
  • 在NBA里, 有不同类型的球员, 有的暴发力一流(格里芬), 有的力量一流(奥尼尔), 有的三分很准(雷阿伦). 但有一类球员, 他是靠节奏取胜的, 他没有爆发力, 也没有力量, 但他运球在该快的时候快, 该慢的时候时候慢, 节奏的平衡掌控的很好,代表球员是斯蒂夫纳什.
  • 中国人说话讲究中庸之道, 不把话说太死, 这样说话就有回旋的余地, 这里也体现了灰度思维.
  • 在学习的时候, 不能学习太长, 学习一段时间之后,就要强制休息. 精力分配要适度, 要雨露均沾, 这样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.

    适应


    外部环境是在变化的, 作为人是否也要改变来适应这个变化? 适应的另外一个说法是响应变化. 一些例子和理论
  • 有些人语文不错,但数学不太好,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用学语文的办法来学数学,认为像语文一样背一背几个公式就可以了,这种方式在小学阶段或者初中阶段确实很奏效,效果也棒棒的,人是习惯正反馈的,所以只要这种方式能拿到不错的分数, 他会潜意识认为这种背公式的方式是正确的,但到了高中阶段这个方法就失效了,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种方式是个陷阱, 高中的题目综合性更强,不是靠背公式就能解决的. 所以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,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,如果不能识别学科知识在不同阶段的变化,就容易两眼一抹黑,一个方法走到底。
  • 张三在学校里的成绩很好,每年都能拿三好生, 但到进入了职场和到了社会, 反而表现不如学校那么出色. 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里面的评价因素太单一, 一个人拿到了90分,就会拿到奖状,是的,规则是这么清晰,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,一个人的表现好与不好,只与成绩一个维度有关,可以认为成绩是老师给张三设定的一个目标. 但到了社会之后,谁给张三设定目标?没有人,只有张三自己,或者说张三自己也可以不设定目标. 那么什么是进入社会之后的表现呢?当然张三可以说:”嗨,我就喜欢钓鱼,这样过一生也不错”. 为了讨论方便,这里只讨论一下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表现-挣钱(个人不赞同用金钱去衡量一个人。有人也会说,有权也算是成功,权力的事情比较复杂,所以在这里不讨论), 正常情况下,一个人能挣多少钱,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行业的选择,城市的选择,公司的选择(比如公司处于上升期),自己的学历, 能力(沟通+人际)和努力的加持,是否遇到一个好的老板等等, 这么多因素的结合, 才能最终成就一个人, 就好比一顿美味可口的菜肴,需要油盐酱醋,还要加上火候,炒工. 在这里发现了没有,一个人的成就是多种维度综合的结果,而不是学生时代就是靠成绩说话。所以张三可能不理解,为什么学习成绩出色的他,到了社会上表现不好? 这是因为张三没有对进入社会之后做出相应的思维变化. 因为整个世界是复杂的,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,任何一个细小维度的变化,都会产生蝴蝶效应,让一个人的一生从此不同. 这里的张三是个反例。现实世界还是有很多正例,有学习好,进入社会之后表现也很出色,一路高歌, 这些人他们能识别出学校和社会的不同,做出相应的调整,对于大多数问题,他们能找到最优解,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.
    • 顺便回答一个问题,努力是否有意义?我的答案是:努力有意义,但前提是方向要对. 我在上海,如果我想去北京,但我努力的往广东那个方向跑,很显然这种努力是浪费时间和没有意义的.
  • 物竞天择, 适者生存. 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.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竞争, 最终适应环境的生物活下来了,这里蕴含了生态思维和演化思维. 试想一个亚马孙丛林, 没有人去干涉它, 它始终能保证着活水源头, 物种的多样性.
  • 现在开发技术更新的很快, 要不要学习? 答案是要学习, 否则无法适应技术发展的趋势. 但如何学习是另外一个单独的话题
  • 一个软件的架构要适应业务的发展,要有弹性.

应用

  • 阿里技术专家里李运华提出了架构三大原则之一-演化原则。 演化原则和这里的适应原则内涵不谋而合。

适合


这里的适合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匹配. 几个例子

  •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, 因为锁的大小决定了钥匙的大小.
  • 这对情侣真配真合适.
  • 小李很适合做销售.
  • 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 什么样的植物适合什么样的土壤.
  • 有些人工作一段时间之后, 会抱怨为什么工作内容这么无聊呢? 也许他没有错, 这份工作也没错, 他只是不适合这份工作而已.

应用

  • 如何用适合这个原则解释康威定律?
    • 康威定律的大体意思是:软件架构受限于组织架构的沟通方式。换个说法就是公司的组织架构 -> 人和人之间的层级关系->人和人之间做事方式. 简单的说,一定的做事方式和一定的组织架构是相匹配
  • 阿里的李运华在《从0开始学架构》里面提出了架构的三大原则之一-合适原则:“合适由于业界领先”

总结

适应和适合可能会让人感觉差不多, 但适应是一个过程, 适合是适应的结果. 比如张三一开始不能适应这个职位,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, 最终适应了, 也就是和这个职位匹配了.
适度代表了平衡, 适应代表了动态, 所以适度 + 适应代表了动态的平衡.
三是一个神奇的数字,一生二, 二生三,三生万物, 我喜欢三.